咨询电话:400-123-4567

— 成功案例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400-123-4567
ob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邮箱:

手机:13800000000

电话:400-123-456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

外交史上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

发布时间:2023-04-01 18:40:08 人气:

  历史上芬兰和俄罗斯有着深仇大恨。早在沙俄时代,芬兰就被俄国吞并,作为少数民族,芬兰人在俄国地位很低,经常遭到歧视。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芬兰宣布独立, 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

  但苏联对芬兰一直虎视眈眈,1939年,苏联借口芬兰炮弹打入苏联境内,对芬兰发动全面进攻。苏联动用了累计上百万的兵力,芬兰全国的兵力加起来仅十万人,实力非常悬殊,差距比今天的俄乌还大。但芬兰人利用寒冬的优势,与苏联打起了游击战,给苏联造成了35万人的伤亡。但由于实力差距太大,为了避免亡国,芬兰最终被迫割让卡累利阿地峡给苏联,这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

  二战后,苏联国势如日中天,成为与美国并立的超级大国,追求地缘安全的苏联人将周边大多数国家都变成自己的卫星国,包括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等。面对苏联的刺刀,芬兰人选择臣服,他们拍着胸脯向苏联保证:绝不加入北约,绝不与苏联为敌,在外交上接受苏联指导。为了让苏联人相信,芬兰将“永久中立条款”写进其宪法。

  但狡猾的苏联人还是不放心,苏联内部一直在讨论要不要将芬兰变为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芬兰人只能进一步表忠心,他们先是拒绝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目的是避免与美国经济深度绑定。然后又分别加入了德法主导的西欧自由贸易体系和苏联主导的东欧经贸圈,同时跟北约和华约同时做生意。表面上看,芬兰第一大贸易伙伴是联邦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是苏联,实际上芬兰只不过是将德国的机床卖给苏联,再将苏联的石油卖给德国,赚转口贸易的钱,充当苏联与西方贸易的离岸窗口(类似改开前的香港之于大陆)。这样一来,苏联觉得还是保留芬兰的独立性比较好,也就默认了芬兰的中立地位。

  整个冷战期间,芬兰可谓是忍辱负重,尽管芬兰民间要求收复被苏联占领的卡累利阿地峡,但芬兰政府从来没有被民意绑架过,芬兰的教科书也拒绝宣传反苏观点,甚至把苏联描述成友好睦邻国家,以求在文化上消除苏联的戒心。

  哪怕是苏联解体后,芬兰在外交上依然保持谨慎。在芬兰人看来,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虽然国力衰退,但依旧拥有数千枚核弹,以及世界前三的常规军事实力,与俄罗斯作对纯粹是自讨苦吃,因此芬兰与俄罗斯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90年代,美国多次许诺只要芬兰加入北约就可以提供上百亿美元的援助,但芬兰政府还是选择了拒绝,因为它知道这必然会触怒俄罗斯,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哪怕是加入欧盟这个非军事组织,芬兰也事先与俄罗斯进行充分沟通,在俄罗斯同意后才启动入盟仪式。

  在西方一些学者看来,芬兰的对俄政策似乎太过“软弱“,是一种缺乏骨气的表现。事实上,自1939年苏芬战争以来,芬兰一直没有忘记被苏俄人割地的耻辱,也从来没有忽视过来自苏俄的威胁。芬兰人选择隐忍,是因为其实力不够,暂时缺乏向苏俄”掀桌子“的能力。但芬兰人也在耐心等待一个可以摆脱俄罗斯威胁的机会。

  这个机会在2022年俄乌战争后终于出现。由于未能实现速战速决的目标,二十万俄军精锐部队被牵制在乌克兰战场。面对分身乏力的俄罗斯,芬兰、瑞典、哈萨克斯坦等国看到了摆脱俄罗斯控制的机会。有句话说得好:“当美国人说你真的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候,你最好真的有;当俄国人说你要加入北约时,你最好真的加入了。”朝鲜和伊拉克、立陶宛和乌克兰就是鲜明的对比。为了避免成为下一个乌克兰,今年5月芬兰选择加入北约。

  不得不说这个时机选得非常巧妙,俄乌战争是二战后欧洲最大规模的战争,也是二战后俄国人第一次因为深陷战争泥潭、无力对外干预的时期。芬兰人赌对了,普京对芬兰加入北约的事宜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俄罗斯公开表示:“芬兰加入北约与乌克兰加入北约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对俄罗斯不构成威胁,俄罗斯不会干涉芬兰的决定。”这其实就是在吃了个哑巴亏的情况下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芬兰人隐忍了70多年,最终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开启了加入北约的流程。

  乌克兰与芬兰在外交上可以说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都想加入北约,但芬兰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会将这种想法隐藏起来;乌克兰则大张旗鼓地公布这种想法,生怕俄罗斯被激怒得不够厉害,最终引来战火。

  事实上苏联解体后,欧盟和俄罗斯都乐意乌克兰充当缓冲国,乌克兰大可学习芬兰恪守中立,充当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中转站,两头赚钱。别的不说,光是征收天然气过境费就能大赚一笔。只要乌克兰不尝试加入北约,俄罗斯也没必要对乌克兰动武,拥有黑海出海口的乌克兰能通过转口贸易繁荣起来。

  但乌克兰的问题在于缺乏长期稳定的外交政策,作为寡头统治的国家,它没办法像芬兰那样坚持外交平衡术,这些寡头将自身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经常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反复摇摆,本来可以两头讨好,最终变成两头不讨好。欧盟不愿意接纳乌克兰,因为觉得乌克兰欧洲化不够彻底;俄罗斯则不满乌克兰的去俄化政策,直至引发了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

  虽然克里米亚危机使乌克兰陷入国土分裂的境地,但其后《明斯克协议》的签署,仍为其保留了宽松的外交空间,至少有机会避免与俄罗斯全面开战。只不过2014年以来,乌克兰政府民粹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政客眼里只有选票,整个国家政策被民意绑架,以至于完全失去了外交弹性,沦为英美的反俄炮灰。

  当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完全被舆论和民意绑架时,会发生严重后果,往往无法通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在默克尔执政时期,德国乃至欧盟在对乌援助方面非常克制,拒绝向乌军提供致命性武器。这种政策遭到乌克兰民众强烈反对,他们认为乌克兰沦为欧盟对俄绥靖的牺牲品。但事实恰恰相反,默克尔是站在整个欧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只有拒绝向乌克兰提供致命性武器,才能维持俄乌之间的地缘平衡,避免将俄罗斯逼向墙角。正是这种政策使俄乌之间保持了有限度的和平,使欧洲在克里米亚危机之后的7年里都没有打大仗。

  另一方面,乌克兰民众对拜登一直抱有期待,因为拜登经常宣称要对乌克兰提供援助,支持其抗击俄罗斯,并许诺让其加入北约。乌克兰民众对拜登的言论深信不疑,到处都贴满了拜登的海报,很多人将拜登视为救世主。实际上拜登政府只不过是利用乌克兰来挑唆欧俄矛盾,虽然美国给乌克兰提供了很多武器,但其目的却是想让乌克兰人流血。至于加入北约,那不过是拜登画的大饼,美国连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阿富汗政府都不愿意保卫,又怎么会去武装保卫乌克兰呢?

  无论俄乌战争结果如何,战后乌克兰都将在废墟中重建。作为对比,芬兰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实现了加入北约的目的,乌克兰虽然伤亡惨重却连北约的大门都没跨进半步,二者外交水平高下立判。

  当前的台湾省和过去乌克兰的情况很类似,其政客都是唯选票至上,为了追求个人政治前程完全不在意几千万人民的安危,一心想当美国的/反俄马前卒,这最终只会带来地缘灾难。

  虽然印度在很多领域都比较拉胯,比如种姓制度、宗教矛盾、行政效率等等,但印度在外交领域还是可圈可点的。

  冷战期间,印度利用美苏的矛盾左右逢源,它在经济上搞社会主义、政治上搞西式民主制度、文化上奉行印度教。凭借着跟英国的历史联系,以及与中国的地缘矛盾,印度与西方关系相对友好,美国多次称赞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另一方面,印度也跟苏联关系不错,试图获得印度洋出海口的苏联对印度提供了大量支持。当初中国凭借抗美援朝才从苏联那里得到了156项工业援助,印度什么都没做就从苏联那里得到了102项工业援助,几乎是空手套白狼。

  冷战中期,苏联和美国都将中国视为威胁,这就给了印度进一步左右逢源的机会,它既能从苏联那里获得先进工业图纸,又能从西方那里购置先进武器,不仅如此,印度还能在美苏眼皮底下搞军事扩张。

  1971年,印度利用美苏中都无暇顾及的机会,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这也是二战之后第一次出现上亿人口的国家被肢解的案例。出于笼络印度的目的,美苏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这是二战之后首次出现大国吞并小国的案例,印度公然违背《联合国》关于的各国主权平等的规定。但那个时期美苏正处于对峙高峰期,为了不得罪印度,美苏再次默认了印度的扩张。

  就这么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却能凭借被殖民的苦难史,将自己包装成正义的代表。冷战期间,印度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广大亚非拉国家积极参与,印度也摇身一变,成为第三世界的“代表”,以此来跟美苏讨价还价。可以说冷战期间,印度的外交环境比我国好很多,如果不是它自身凝聚力太差,它也不至于发展成这样。

  苏联解体后,印度失去了左右逢源的资本,美国也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搞各种小动作,试图围堵印度,印度只能本分了很多。但随着美国的战略矛头逐渐转移到中国头上,印度再次看到了取悦西方的机会。印度开始配合美国大力炒作“”,并多次邀请美国来印度洋军演,剑指中国。就这样,美国暂时放松了对印度的围堵,印度的外交格局再次打开。

  1998年,在经历了多次核试验后,印度正式宣布拥有核武器,这就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按道理说只有联合国五常才具有拥核的资格,印度一个前殖民地国家,它凭什么拥核呢?国际社会纷纷谴责印度,连英国都看不下去了,表示要给印度惩罚。如果联合国五常都不希望印度拥核的话,印度势必会遭到严厉制裁,但印度却看到了分化五大国的机会,那就是利用好中美矛盾。

  1999年,印度发射“烈火-2” 中程弹道导弹,该款导弹射程2000公里,能携带一吨重的核弹头,可覆盖中国西南地区。印度政府通过媒体有意无意地释放了一个信息:“烈火-2”是专门用于对付中国的,不针对任何西方国家,印度无意发展射程超过一万公里的战略洲际导弹。靠着对华强硬的态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仅象征性地制裁了印度,印度以很小的代价就实现了拥核的目标。作为对比,无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中国、00年代的朝鲜、如今的伊朗,都是顶着西方强烈的制裁发展核武器。印度的拥核之路,可谓很取巧。

  当然印度这个国家组织架构很松散,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印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印度政府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随着2011年以来美国决定重返亚太,印度又看到了追赶中国的机会,它也开始加大了对中国挑衅的进程。

  2017年特朗普上台,提出“美国优先”的战略,要求把美国在中国部署的制造业都转移出去,印度莫迪政府看到了浑水摸鱼的机会。因此同年在中印边境向中方挑衅,双方爆发了“洞朗对峙”。印度的目的是通过对华强硬来向美国递交投名状,以争取代替中国成为西方的制造业加工厂。当然这确实也有成效,2017年—2019年期间大量以纺织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印度GDP也保持了6%以上平均增速。

  但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印度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很多外贸订单又从印度回流到中国,莫迪政府并不甘心,于是印度又一次挑起了中印地缘冲突,双方出现人员伤亡。印度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是中美关系严重恶化,特朗普扬言要跟中国经济脱钩,再加上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中断,因此印度想借此机会跟西方经济捆绑。另一方面当时印度经济面临衰退,失业率暴增,莫迪政府也想借此转嫁国内矛盾。

  但印度并非一味的亲美,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再次把“左右逢源”的外交传统发挥到极致。虽然英美多次施压印度,要求印度加入到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之中,但印度依旧坚持与俄罗斯正常贸易,而且利用欧俄能源脱钩的机遇,大幅增加从俄罗斯购买的石油。截至7月份,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达到68万桶/日,同比增长650%;印度对欧美出口的石油则同比增长了40%。也就是说,印度不仅按市场价80%的折扣从俄罗斯购买石油以自用,还把这些石油高价出口给欧美,相当于当二道贩子,两头赚钱。这里面大部分利润,则流入印度政府的口袋。尽管印度大摇大摆从俄罗斯买油,但美国拿他也没办法,因为拜登的“印太战略”还需要借助印度的力量,因此美国也只能表示下遗憾,连谴责都不敢发出。

  印度很擅长利用中美矛盾,近日美印还准备在中印边境附近区域联合军演。不仅如此,印度也喜欢找俄罗斯作为靠山,为了抵消中国的空军优势,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多套“S-400”防空导弹系统部署在中印边境。为了增强核威慑能力,印度还筹备从俄罗斯购买最新款的“图-160”战略轰炸机,这款轰炸机航程达到1.7万公里,可覆盖中国大部分区域。

  未来来看,只要不被卷入战争之中,印度或能成为中美俄欧斗争的最大赢家,各大势力均想争取印度,印度或可继续左右逢源。由于人口红利等因素,未来十年印度经济或能保持5%以上的增速,其威胁不可小视。

  一战后,为了制衡德国和苏联,英法选择扶持波兰复国,硬生生把原属于德国、苏联、奥匈帝国的土地划了一大片给波兰,使波兰一跃成为拥有3000多万人口的欧洲大国。

  按理来说波兰被殖民了一百多年,理应对弱者有颗同情之心。但波兰复国仅不到一年,就向正在打内战的苏联发起进攻,意图侵占位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部的土地,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波军不仅深入苏联内地,还到处烧杀掳掠,俨然一副军国主义作风。尽管苏联苏联红军后来实现了反攻,甚至一度打到华沙城下,但由于此时苏联百废待兴,且面临严重国际干涉,因此不得不向波兰妥协,割让了大片土地给波兰,苏波之间的仇恨也就此埋下。

  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波兰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上百万军队、拥有两千多辆坦克和飞机的欧洲大国。按照波兰人自己的说法,波兰此时已经可以“拳打德国、脚踢苏联,是欧洲和平的守护者。”而且波兰还有英法撑腰,可以随时向西方购买最先进的武器。

  按照英国最开始的设计,德国人口仅有7000多万,法国和波兰的人口分别为4000多万和3000多万,如果法波合作的话,再加上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是足以限制住德国的。这样英国就能从欧洲事务抽身,专门去对付大西洋对岸的美国。在英国的推动下,欧洲形成了法国、波兰、比利时、捷克的集体防御体系,专门用于看守德国。但英国人还是失算了,他们低估了波兰的贪婪和野心。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的军事战车开始启动,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欧洲上空。可波兰人不仅没有感到恐惧,反而感到兴奋,他们觉得可以利用德国扩张的机会大赚一笔,趁机拓展波兰的版图。

  1934年,波兰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与德国签署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波兰人公开表示:“一旦德国与苏联发生战争,波兰可以向德国提供支持。”不仅如此,波兰还坚决反对英法与苏俄联手共同对付德国,只因为害怕自身战略价值降低。波兰人的操作让英法傻了眼,他们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最容易遭到德国入侵的波兰,会主动去给德国站台。波兰这么一搞,使欧洲的反德联盟出现了裂痕,法国、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之间互相猜忌,最后纷纷也选择与德国缔结条约。最有可能将纳粹扼杀在摇篮里的机会就这样被错过了。

  波兰的想法很简单,它觉得苏德都是自己的敌人,所以它希望挑拨苏德的矛盾,让苏德先打起来。但波兰也不先想想:苏德本身不接壤,波兰正好夹在二者中间,苏德要是打起来,难道不得先经过你波兰吗?

  不仅如此,波兰反苏甚至反到“魔怔”,“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谴责,但波兰却公然跳出来支持日本,它认为一个强大的日本可以牵制苏联,所以大力支持日本在远东的扩张。

  1939年3月,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人又一次兴奋了起来,他们早就对捷克的土地垂涎三尺。当时苏联准备出兵救援捷克斯洛伐克,希望能从波兰借道,但被波兰狠狠拒绝了,他们可不想放弃这个“开疆拓土”的机会。于是波兰、德国、匈牙利共同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得到了面积800公里的切欣地区。波兰这么一搞,把英法全得罪了,它们怀疑波兰已经投靠了法西斯阵营,根本不值得信任。继得罪了苏联之后,波兰把西方也推向对立面。

  1939年9月,在整合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军工实力后,德国入侵波兰。紧接着,与波兰有仇的苏联则趁机进攻其大后方。尽管对波兰有军事保护义务,但由于对它的行径早已心存不满,英法选择对德国宣而不战,坐视波兰被围攻。拥有上百万军队的波兰一战即溃,仅28天就亡国,所谓“拳打德国、脚踢苏联”的口号,也化为了历史尘埃。

  如果说印度擅长左右逢源的话,波兰就擅长四面结仇,二战前波兰几乎把能得罪的所有国家都得罪了。这个国家外交上完全没有分寸,总想着在英法苏德之间勒索好处,还喜欢去侵略比自己弱小的国家。作为凡尔赛体系的受益者,波兰是在德国和俄罗斯衰落的基础上建立的,但它却总想着去破坏欧洲的集体安全体系,自己给自己挖坑。如今的波兰,在外交上依旧保持了过去的痕迹,俄乌战争爆发后,波兰在对俄政策上完全没有节制,一味充当美国反俄先锋,跟圆滑的印度形成鲜明对比。假如有一天俄罗斯和北约走向全面战争的话,波兰一定会成主要战场。

  一战的奥斯曼帝国因为站错队被英法肢解,仅保留了土耳其本土的地盘。在充分吸取历史教训后,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定下两条规则:1、土耳其必须保持世俗化,拒绝宗教势力干涉政治;2、土耳其应该尽可能坚持外交平衡,不轻易站队。

  二战爆发后,尽管德国横扫西欧,并多次想拉土耳其下水,但土耳其就是不为所动。德国人开出的条件非常诱人,许诺战后把外高加索和中东分给土耳其,但土耳其很清楚:“对于一个中型国家来说,站错队意味着亡国,在胜负没有完全分晓之前,一定不要亲自下场。”因此土耳其恪守中立政策,跟英美苏德都保持友好关系。直到1945年德国大势已去,土耳其才对德宣战,加入反法西斯阵营,一跃成为二战战胜国。

  冷战开始后,面对强大的苏联,土耳其感觉独木难支,曾经被奉为基本国策的外交中立原则变得不合时宜,因此土耳其选择加入北约,抱紧美国大腿。由于土耳其正好卡住苏联黑海出海口位置,是西方围堵苏联最重要的一颗棋子,因此冷战期间美国像扶持日本、韩国那样不遗余力地扶持土耳其,包括经济和军事方面,几乎是要什么给什么,土耳其过上了吃香喝辣的生活。美国不仅向土耳其出售先进的 “F-16”战机,还把整个“F-16”的生产线也给了它,甚至邀请土耳其参与共同研发“F-35”隐身战斗机。土耳其军队人数在北约里面仅次于美国,也一度成为地中海东岸最富裕的国家。为了更进一步倒向西方,土耳其冲在了反苏第一线,冒着被苏联打击的风险邀请美国在本土部署核弹;甚至申请加入欧共体,意图从文化上与欧美绑定在一起。土耳其的国民,几乎把自己当成了西方的一份子,开口闭口都是强调西方价值观,对于周边的国家很是看不起。

  苏联解体后,新生的俄罗斯对西方威胁大大降低,土耳其也逐渐失去了对西方的利用价值。何曾几时,欧美一直称赞土耳其是“中东民主典范”,以允诺土耳其加入欧共体为诱饵,让土耳其充当反苏的炮灰。但正如“狡兔死、走狗烹”,苏联垮台后,失去利用价值的土耳其就被西方晾在一边。欧美大幅削减了对土耳其的经济援助,并开始批评土耳其的宗教和人权问题。尽管土耳其早早就申请加入欧盟,但它等了30多年都未能如愿,眼睁睁地看着波兰、匈牙利等后申请的国家成功入欧。欧盟一直以经济落后、治安混乱等为由拒绝土耳其入欧,但真正的原因土耳其心里知道,那就是它大多数国民都信奉教,这跟基督教主导的欧洲格格不入。

  虽然表面上没有说,但事实上,土耳其已经被开除出了西方阵营,或者说西方人从来没有把土耳其当成自己人,他们不过是在利用它罢了。土耳其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在欧洲,它被当成国家;在中东,它被当成西方的走狗。如同一个国际孤儿一样,找不到自己的归属。

  从00年代开始,也就是苏联解体10年后,土耳其终于看清了欧美的真实嘴脸,对加入欧盟心灰意冷,它开始高举宗教复兴的旗帜,试图唤醒国民对突厥帝国和传统的回忆。也就是在这之后,土耳其与西方渐行渐远,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中东国家。土耳其的元首埃尔多安,也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经历了被西方抛弃的过程后,土耳其终于明白了一点:“土耳其扼守黑海海峡,是俄罗斯进入地中海的门户。在地缘上俄罗斯是土耳其最大的威胁,历史上土耳其大量土地被俄罗斯掠夺。但土耳其的国际地位,却取决于俄罗斯强盛与否。”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固然不符合土耳其利益,但一个衰落的俄罗斯同样也不符合土耳其利益,因为这会使土耳其丧失对西方的利益价值。对土耳其来说,最好的情况就是在欧美俄之间骑墙,利用西方与中俄的矛盾,在中东大举扩张。自此之后,土耳其的国家战略从向西(融入欧洲)转为向东(融入世界)。

  很多人对土耳其的“去世俗化”政策颇有微词,觉得这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其实不然,土耳其之所以要复兴教,并不是为了重走宗教干预政治的老路,因为那意味着现代化的终结。土耳其这么做,是对被西方抛弃的回应,通过重拾历史传统,从而凝聚国内共识,避免出现意识形态真空。另一方面,由于中东大多数强国被削弱,土耳其看到了成为中东领袖的可能,因此它才高举复兴教的旗帜,试图拉近与阿拉伯人的距离(土耳其是突厥人,与中东主体民族阿拉伯人有历史旧怨)。因此土耳其的“去世俗化”更多针对文化领域,而非经济和政治领域。埃尔多安执政以来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使土耳其人均收入翻了三倍,国家权力大大集中,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借鉴中国模式。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使土耳其看到了浑水摸鱼的机会。由于俄罗斯的威胁变大,西方再次找上了土耳其,试图让它封锁黑海海峡,切断俄罗斯外贸航线。这次土耳其学精了,它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西方百依百顺,反而是狮子大开口向西方索取好处,否则就坚决不封锁海峡,这就触怒了美国。2016年,美国煽动土耳其军事政变,企图将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赶下台,但这一消息被俄罗斯提前得知,并及时告知土耳其。埃尔多安得以成功叛乱,进一步将军政大权掌握在手中,在打倒本国亲西方势力后,埃尔多安可以更加畅通地推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在欧、美、俄之间大搞“穿梭外交”。

  在中东,土耳其多次打击美国扶持的库尔德人武装,甚至炸毁过美军基地,尽管如此,由于需要土耳其来制衡俄罗斯,美国对此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另一方面,土耳其也袭击过俄罗斯支持的叙利亚政府军,以图增加对叙利亚的掌控力,并唆使阿塞拜疆进攻俄罗斯支持的亚美尼亚。由于不敢把土耳其逼到对立面,俄罗斯也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土耳其对欧盟也非常强硬,它以向欧洲释放中东难民为要挟,逼迫欧盟默认其在叙利亚和利比亚的扩张。总之,土耳其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算准了欧美俄都不敢彻底得罪自己的心理,成功捞取了大量好处。

  俄乌战争爆发后,土耳其成为外交上的最大赢家。一方面向乌克兰提供无人机,由于战场表现出色,土耳其无人机的国际订单爆满,赚了大量外汇。另一方面它又顶着西方施压拒绝对俄制裁,从俄罗斯大量进口廉价能源。土耳其甚至学起了印度,在欧俄之间搞起了转口贸易,通过价差赚利润。在芬兰、瑞典加入北约的事宜上,土耳其最开始投了反对票,以迫使西方在中东和军售问题上让步。土耳其还利用与西方和俄罗斯都交好的特点,积极充当起俄乌之间的调停人,国际地位大幅上升,伊斯坦布尔取代巴黎和柏林成为欧洲仲裁中心。随着中美关系恶化,土耳其还打起了别的算盘,它试图利用美国分身乏术的机会,借打击库尔德人的名义,侵占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土地。

  总的来说,土耳其把外交平衡术玩得炉火纯青。当今的中东,埃及、伊拉克等传统强国已经落寞,伊朗饱受制裁,沙特外强中干,以色列地少人稀,随着中美和欧俄关系进一步恶化,土耳其看到了充当中东领袖的机会,这也是它选择去世俗化的原因。在国际形势百年大变局的背景下,中东可能会迎来混战,最终的赢家可能会是土耳其和伊朗之间的任意一方。

  意大利这个国家的外交和军事,有时候线年,借助德国统一的东风,意大利也完成了国家统一。作为一个崭新的国家,意大利人发出了豪言壮语:“要像德国那样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理想是好的,奈何意大利工业实力太差劲,整个国家就一大农村,遍地的文盲。更关键的是意大利人太懒了,而且一点凝聚力都没有。

  虽然意大利实力差劲,但意大利政府可不这么想,它决定效仿欧洲列强,在世界各地开拓殖民地。1899年,意大利对埃塞尔比亚发动进攻,意大利动员了1.7万军队,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枪和大炮,比如德国生产的毛瑟步枪、马克沁机枪、克虏伯大炮等,可以说武装到了牙齿。而意大利的对手埃塞俄比亚,仅是一个刚刚文明开化的非洲国家,很多士兵还是拿长矛和弓箭作战。当时的欧洲舆论认为,这将是一场压倒性的战斗,意大利将以极小代价赢得战争。

  但战争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意军阵亡7000人,受伤2500人,被俘3500人,主力基本被歼灭,可谓是损失惨重。战后,为了换回俘虏,意大利被迫与埃塞俄比亚签署了屈辱的和约,不仅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还向埃塞俄比亚赔偿1000万里拉。开创了近代欧洲工业国家输给非洲封建国家的记录。

  一战前,欧洲分为两大势力,一个是以英国、法国、俄国为主的协约国阵营,一个是以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为主的同盟国阵营。意大利之所以投靠德国,是因为它和法国有深刻矛盾,二者都想经略北非,意大利对法国的殖民地垂涎三尺。

  但一战爆发后,尽管德国多次催促,但意大利就是拒绝履行同盟义务,不向法国出兵。因为意大利想待价而沽,看看哪边给的条件更高。果然,英国找上门来,给意大利画了个大饼,许诺如果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阵营,战后将能得到亚得里亚海东岸的土地。意大利人相信了,他们对德奥宣战,并动员了500多万军队上战场。

  战后,意大利虽然成为战胜国,但却没有拿到英国许诺的好处。在巴黎和会上,尽管意大利外交代表团声嘶力竭,但它的要求却总是被驳回。英法嫌它战斗力太差,根本不拿正眼看它。意大利总理只能愤而退场以表示抗议,但继续遭到无视。过了几天,自知无趣的意大利总理又只能灰溜溜回来。

  就这样,意大利以损失上百万军队、国民经济倒退十年为代价,只换回了外交上的羞辱。从这时开始,意大利埋下了对西方仇恨的种子。

  二战爆发后,德军在西欧长驱直入,意大利看到了复兴的机会,它干了如下“壮举”:

  在德军占领巴黎后,意大利也对法国开战,但45万意军主力被法国偏师打得丢盔卸甲。

  德国空袭英国后,意大利对英国开战,海军大举出击,但被英国地中海舰队击败,意大利主力战列舰、巡洋舰集体沉没。

  英法联军被德国击败后,意大利的目光盯上了非洲,60万意军登陆北非,被几万人的英国留守军团击败。

  随着德国彻底征服西欧,意大利认为在东南欧大展身手的机会已经到来。它集中了50多万兵力,向希腊发起了进攻。战斗仅一个多月,意军战败,差点被希腊围歼。德国只能被迫出手援助意大利,“巴巴罗萨”计划因此推迟两个月。

  可以说意大利人的战斗力确实很拉胯,实力远远配不上野心。到了二战后期,意大利人民对本国政府也失去了信心,他们主动配合英美起义,并调转枪口向德国宣战。战后,意大利人骄傲地宣布自己是二战“战胜国”。

  这个世界上有多种外交理念。第一种是理性外交,即外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奉行的。

  第二种是理想外交,外交政策会带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比如列宁时期的苏联和威尔逊时期的美国。

  意大利自成一系,它搞的是任性外交。它很少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谁强就帮谁,谁弱就踩谁,怎么高兴怎么来,而且实力远配不上野心。

  俄乌战争爆发前,欧洲大多数国家领导人都奔走于俄乌之间,试图调停局势,特别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三天两头往莫斯科跑,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俄乌开战,欧盟将成为牺牲品。但意大利却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对俄乌局势不管不顾,仿佛跟自己毫无关系一样。

  俄乌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完全变了一副嘴脸,它成为最早跳出来制裁俄罗斯的国家,好一个痛打落水狗。事实上意大利与俄罗斯没有地缘冲突、没有历史仇恨,经济上高度互补,意大利能源严重依赖俄罗斯,有40%的天然气需要从俄罗斯进口,俄意本该是完美的合作伙伴。它跑去制裁俄罗斯的操作让人完全看不懂,这就相当于巴西跨越太平洋跑来制裁远中国一样。这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意大利非常想刷存在感,增加在西方阵营中的影响力。

  那么意大利制裁俄罗斯的效果如何呢?它成功地扳倒了一个大国,那就是它自己。在断绝与俄罗斯的能源往来后,意大利债务危机发酵,经济陷入衰退,政府遇到财政困难。意大利民众再次对政府投不信任票,7月下旬,意大利总理德拉吉宣布辞职,第69届政府垮台,意大利出现政治危机。

  因此第一个因为俄乌战争而垮台的国家出现了,不是俄罗斯,不是乌克兰,不是美国,不是德国,而是意大利!

  不仅如此,意大利的债务问题甚至把欧盟也拖下水,欧元汇率因此暴跌,时隔十几年与美元再次平价。继二战把德国拖下水后,这次意大利又要把欧盟也拖下水了。

  意大利的拉胯是有目共睹的,近现代以来很多人名人都对意大利做出过评价,比如说:

  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那么需要20个师监视他;如果向我国宣战,只需要10个师就能消灭他;如果他是盟友,那起码得50个师才能保护他——德国参谋团

  意大利拥有欧洲历史上最无能的军队,他们配备了最先进的欧式武器,但战术水平却连非洲都不如——美国战略家米尔斯海默

  总之,意大利在外交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高估自己,而且从来不按套路出牌,这也是为什么意大利GDP高居全球前十,却没有相应外交影响力的原因。同样是外交骑墙,同样是想获得更大国际影响力,但土耳其却能在欧美俄之间谈笑风生,意大利却只能长期充当边缘国家,二者形成高下之判。

标签: 成功案例

相关推荐